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鹤之声FM】浚县古城|第一集

2018-02-28 鹤壁市朗诵协会 鹤之声FM

▎收听

点击音频,即可收听

栏目:浚县古城

策划:樊青戈   

统筹:李彬彬

播音:李彬彬

编辑:张文科

图文:浚县古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办公室

浚县,位于河南省北部,卫河之畔,隶属省辖市鹤壁市。古称黎阳,西汉置黎阳县,宋改为浚州,明改州为县,县城始建于明代,现存部分城垣。

1994年,浚县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河南省唯一一座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

今起,鹤之声FM推出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专栏,敬请关注收听。

        城门是一座城池的形象,是威严和祥宁的象征。浚县古城从明代开始时,总共有六座城门。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正门,还有允淑门、水驿门。正门横额上分别砖雕“东望澶云”、“西瞻行翠”、“南控黄流”、“北迎紫极”。正门上各建两层高楼,东门楼是“长春”,西门楼为“长青”,南门楼是“叠翠”,北门楼是“拱极”。四门外各建一石桥,西曰“云溪桥”,另三桥各以东、南、北关名之。桥头各建一石坊,东曰“伾山耸翠”、西曰“卫水环清”、南曰“浚城古治”、北曰“河朔名封”。东南北三面城墙下挖有护城河,“其阔五丈,深及泉”。自浮丘山南引卫河水,绕南、东、北流过,至西北注入卫河。

     ▼

   

   

   

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

       沿卫河这段古城墙南北长768米,墙体高12米,宽7米。下铺砌青石,上垒老砖,砖墙厚1.3米,白灰灌浆,伴以桐油,内夯土砸实,坚固异常。城墙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两个:北部是水驿门,南部是允淑门。再向南的姑山现存一段古城墙遗迹,长200米,高3.5米,仅存夯土。

        2013年6月,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768米长的古城墙,我们对城墙本体进行维修,填补了外墙墙洞,更换了风化的酥碱墙砖,填充了城墙内部夯土,修补了内墙灰土外壳,恢复了女儿墙等。

    ▼

   

   

   

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

        一听这名字,你就会猜到,这一定跟水运有关。不错,明代时这道门里有一所官府驿站,叫“平川水驿”,水驿门由它而生。门外就是明代最早的水运码头,明代弘治十年(1497)知县刘台重修城墙时,水驿门上修有阁楼,取名“后乐”楼,取意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门里有古代的官仓:有义仓和存留仓。官府征缴的苛税粮饷就在这保存,出仓进仓、码头装卸都经过此门,建国后当地还建有粮食供转站。

      水驿门承载了几百年的历史,也造就了城里许多的富绅,因这里水运交通方便,城里的官宦大户大多在北街建有豪宅,当地有一句俗话是“南街的染坊多,东街的当铺多,西街的买卖多,北街的大户多。”如:明代太子太傅、兵部尚书王越的“尚书第”,御史赫赢的“御史巷”,曾领兵、刑、户、工四部尚书、奉上方宝剑的王在晋的“王府”,通政史刘尚信的“摄生阁”……至今北街的老四合院古民居比比皆是,水驿门内的刘家、李家等大院还保留着古时的格局,如果你有兴趣,随便走进一座老宅,说不定就会遇到哪一位名人的后裔。

    ▼

   

    驿

   

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

       允淑门,高4.75米,宽5.48米。门洞旁有明崇祯十四年知县李永茂重修城墙时刻的青石匾额“允淑”二字。“允淑”出自《诗经•小雅•鼓钟》:“允”是公允、诚信;“淑”是善良、纯洁。这道门内就是浚县县衙,是县太爷出入的必经之路,这就时刻提醒县衙的官属们别忘善良和诚信。

      “允淑门”明代称“观澜门”,因为门外就是涛涛的隋唐大运河——卫河,登城一望,河水涛涛,纤号声声,南北商贾,走京下卫,文人墨客,迎来送往,贩夫走卒,挥汗如雨,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……

    ▼

   

   

   

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

        原名中心阁,始建年代失考。明万历三十年(1615)移钟于阁上,又称钟鼓楼,距今至少有400余年历史。清顺治六年(1649)毁于火,康熙四十八年(1709),知县梁通洛重修,改名“文治阁”,意为“以文为治”。

       文治阁是浚县保存完好的古楼阁之一,虽然历经400多年的风雨,今天依然高峻雄伟、庄重典雅,为浚县古城的标志性建筑,2013年3月,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如果说城墙代表拱卫,文治阁则意味着这座城池的尊严。

    ▼

   

   

   

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

        它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即卫河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桥梁,为研究大运河的历史、发展和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。2013年5月,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这座桥长60米,宽12米,高10米,桥面拱起,两边有石柱栏杆,四角原有青石华表,美丽壮观。它五孔券顶,古朴坚实。因在县城西门外,所以也叫“西大桥”。隋唐大运河即卫河水从桥下流过,两岸杨柳依依,微风吹动柳枝,清拂水面,划过一圈圈涟漪。古桥倒影入水,紫燕从桥孔穿飞呢喃,“云溪燕语卫水舟”自古就是浚县八大景之一。

     该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(1508),木石结构,嘉靖三十三年(1554)坍塌,人们靠木船摆渡出入县城,达11年之久,很不方便。直到明代嘉靖四十四年(1565),知县魏廉川主持修建,改为青石建造。据说,修桥之前,有人问兵部尚书王越,桥该咋修?王越说:“大大的,小小的。”结果,桥修好了王越一看,五个桥眼很大,桥面却不宽,就说:“我说将桥面修的大大的,好便利乡民出入县城;桥洞小小的,让过往的商船到这桥下,必须倒船搬货,乡人还能挣个搬运钱。谁知却将桥洞修得很大,商船直通而去,浚县人没福啊。”

    ▼

   

   

   

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

        古语说,有河才有桥。看过了云溪桥,我们来看这条与浚县县城蜿蜒相随的河流,这就是隋唐大运河的原始河床。大运河浚县段是中国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隋炀帝为北征高丽,征调民夫上百万,沿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,宋代改称御河,明代又称卫河直到今天。现今它的源头是辉县的百泉,到达天津入海。当时它北达涿郡(北京东南),南接黄河,又与通济渠相连,由邗沟直达杭州,成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主要水上运输线。大运河浚县段全长71.1公里,由南至北贯穿整个浚县。卫河到20世纪70年代初断航,通航近1800年。千余年来,这条河不仅是运输漕粮和官盐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,也是浚县主要地表水资源。浚县的命运一直与这条河相连。且不说“卫河淹浚县”的历史,就连浚县的归属也因河而改。明代时浚县归属直隶大明府,卫河是一条自然河道,河湾比较多,同时在滑县、浚县、汤阴县地界交叉回环,只因河南的漕运船只到了这里时各府县互相扯皮,协调不到位,河南总督上书朝廷,将浚县和滑县重新改划河南卫辉府管辖。

      2014年6月22日,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,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,包括31个组成部分,其中浚县就占了两个,也就是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大运河浚县段和黎阳仓遗址。

    ▼

   

   

   

第十届中国(鹤壁)民俗文化节特别节目——“浚县古城”




  鹤之声FM

发掘、分享、推广、聆听来自诗经的故乡—鹤壁的声音。如果您有播音、朗诵作品,欢迎附个人资料、照片、音频投稿,优秀作品将在“诵友之声”栏目播出。

投稿信箱:hezhishengfm@126.com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